廣州日報評論員張冬梅
百縣圖強,千鎮煥新,萬村蝶變!昨日,2025年省委農村工作會議暨深入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推進會在廣州召開。
“奔騰急,萬馬戰猶酣。”在高質量發展的火熱實踐中,“百千萬工程”絕對是這兩年霸屏“廣東熱搜”的常客,也是最為人樂道的發展關鍵詞之一。此次會議再動員、再部署,釋放出確保完成“三年初見成效”目標任務的堅定意志,展現出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推動全省高質量發展的強烈決心。
“百千萬工程”何以如此重要?
這是客觀現實決定的。翻開全國經濟地圖,作為改革開放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的廣東,以全國1.7%的國土面積貢獻著11%的經濟總量,創造了連續35年領跑全國的奇跡,無疑是經濟強省中的優等生。但“尖子生”也并非沒有弱點,“大塊頭”同樣面臨著成長的煩惱——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就是最大短板。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實施“百千萬工程”就是為了補齊最大短板,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這是發展躍升需要的。發展才是硬道理,成績最有說服力。去年,全省57個縣(市)整體經濟增速快于全省平均水平,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至2.31∶1;打造22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84個農業產業強鎮,推進建設糧食、蔬菜等10個千億級產業集群;全省縣鎮村新增綠化面積6.06萬畝、綠化帶8068.0公里……自2022年啟動實施以來,“百千萬工程”如同一股強勁東風,喚醒了沉睡的鄉村,激活了城鎮的活力,繪就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嶄新圖景,讓城鄉協同發展的和美旋律響徹南粵大地。
時間是奮進者的變量。拉開坐標軸,“一年開局起步”的目標圓滿實現,三年初見成效的“階段考”近在眼前。發展不等人!推進“百千萬工程”,越往后越是難啃的硬骨頭,越需要付出加倍努力、校準行動坐標、拿出更實舉措。處在“三年初見成效”這一承上啟下的關鍵節點,明確接下來干什么、怎么干,為攻堅“百千萬”畫出重點、優化打法,意義不言而喻。
彈好“協奏曲”,共繪“一張圖”。要堅持以增收為牽引,夯實“三農”工作基本盤,突出抓好穩就業工作,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以產業為載體,以集群化發展厚植縣域經濟實力,以品質化發展做好“土特產”文章,以特色化發展加速農文旅融合步伐,加快建設更高質量的縣域現代化產業體系;以環境為基礎,軟硬并施構建縣城新格局,分類施策激發鄉鎮新活力,內外兼修煥發鄉村新風貌,量質并舉繪就綠美新畫卷,有效提升縣鎮村規劃建設水平;以改革為動力,聚焦為縣域發展放權松綁、賦能增效,聚焦推動“人進城”“錢進縣”“盤活土地”,聚焦健全多元參與機制,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激活體制、激活要素、激活力量,更好地促進優勢塑造、結構調整、動力增強、價值實現。
山水萬程,步履不停;篤志前行,雖遠必達。只要我們鼓足務實進取的干勁、淬煉攻堅克難的拼勁、煥發敢為人先的闖勁,在“協調”上用力、在“平衡”上加碼,因地制宜、久久為功,必能把短板變成潛力板,為“百千萬工程”再立新功,繪就城鄉協同好“豐”景,勃發高質量發展新氣象!
(編輯: 廣州網 龍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