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推出特色喜劇節,除了好戲連臺,游客還可以憑借演出票根,享受50多個商家的餐飲、購物專屬優惠;在河南洛陽,游客憑借抵達洛陽的火車票就能在一系列知名景區享受門票優惠……由此看,“票根經濟”正在不斷激發文旅消費新活力。
平臺數據顯示,一張門票平均帶動相當于門票價格1.5至2倍的二次消費;演出、賽事等票根拉動周邊酒店玩樂等總消費增長超100%。近兩年來,“票根經濟”持續升溫,“為一張票奔赴一座城”已成文旅消費新熱點。
“票根經濟”悄然興起,離不開政策支持和技術創新的雙重驅動。今年年初,上海將“票根經濟”納入擴消費六大專項行動。北京、洛陽、杭州等地也積極行動,明確提供稅收優惠、打破數據壁壘等政策,激發“票根經濟”活力。不少商家也敏銳嗅到小小票根中蘊藏的無限商機,將其作為低成本吸引消費者的突破口,以合作共贏的心態參與其中。如此,不僅降低了單個商戶的獲客成本,更通過消費場景的有效串聯,創造出“1+1>2”的協同效應。
在“票根經濟”蓬勃發展的同時,一些情況也亟待關注。首先,正如不少專家所言,目前“票根經濟”主要依賴政府補貼和商家讓利實現運轉,亟待形成長效收益分配機制,進一步完善激勵機制。其次,需要加強多平臺合作,實現跨行業數據有效共享,持續優化技術體驗。此外,當前部分聯動僅停留在簡單折扣層面,如果“票根換折扣”成為標準模板,那么同質化、常規化體驗將會降低這種模式對消費者的吸引力,這就需要各方持續創新,推進消費場景拓展與融合。
“票根經濟”不僅是一種營銷現象,更是消費升級的縮影,這些都離不開整座城市治理與公共服務的支撐。當跑者憑借一張馬拉松號碼簿就能免費品嘗蘭州牛肉面、游覽黃河樓;當上海樂迷手持演唱會票根就能順暢兌換酒店折扣、景點半價權益,這些獨特的旅游體驗也成為城市公共服務提質增效的一種契機,檢驗著城市管理者的社會治理水平。未來,隨著消費生態系統的構建、消費場景的深度開發,一張票根所能撬動的消費活力還將更加強勁。當票根從消費終點變為城市通行證,文旅消費的故事才剛剛翻開新篇章。
(摘自《光明日報》作者:向斯琦王丹)
(編輯: 吳嘉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