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日報評論員 張冬梅
醫療服務上新!6月18日起,廣州市23家醫療機構推出“一次掛號管三天”服務。實施首日記者走訪部分醫院體驗續診服務發現,各家醫院都已經通過不同方式啟動“預約續診”服務。(6月19日《廣州日報》)
求醫問診始終是老百姓的關心事。醫療服務水平如何、“體感”怎樣,既檢驗著城市的民生溫度,也展現著群眾的健康成色。隨著我國醫療健康事業持續發展,人們的就醫需求逐步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對服務的“顆粒度”要求更細、便利化要求更高。越是如此,越需要在細處見真章,越需要織密健康網。
“一次掛號管三天”應需而生。多數時候,看病問診牽涉檢查檢驗、復診取藥等多個環節,如若每個環節都要排隊排號,想要一天走完整套流程并非易事。如此,“一次看病多次掛號”不知讓多少人絆住了腳。“一號管三天”允許患者在首診后3天內免費續診同一科室,就是針對這一痛點的精準破題。該舉措既能保障診療連續性,避免因檢查間隔導致的“斷點就醫”,也能減輕群眾就醫負擔,節省重復掛號的時間和成本,讓患者更絲滑地獲得一次完整診療。目前,該模式已在全國多地醫療機構鋪開,此次廣州23家醫院一齊入列,共同書寫這篇便民好文章。
醫療服務優無止境。此前市內已有醫院采取“當日返診免費”“一號管36小時”等方式,為免費續診做好準備。作為進階版的“一號管三天”,無疑在續診減負方面更加貼心、更加靈活、更加便捷。值得一提的是,市衛生健康委在具體細則上并沒有作出“一刀切”的要求,這意味著各醫院可根據實際情況念好自己的“服務經”。在具體實施中,想把好事辦實辦好,還要用好系統觀念,下足繡花功夫。
比如,做好平衡。“一號管三天”就診模式,對醫院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背后涉及號源配置、流程再造、初診秩序等諸多問題。在服務能力與續診需求、初診患者與續診患者之間如何做好平衡,在檢驗檢查、門診診療等環節如何做好銜接,這些問題都需要更加具體細致的解答。又如,提升精度。從確定開設診室的覆蓋范圍到拓展續診服務的時間半徑,各醫院在實施過程中擁有較大的操作彈性、發揮空間。例如,市紅十字會醫院根據個別專家一周只出一次門診的實際情況,把“一號管三天”延伸為“一號管七天”。以患者為中心,因院制宜、因需施策,提升“一院一方案”的科學性、精準度,保障市民就醫的體驗感、獲得感。再如,加強宣介。既要廣而告之,讓廣大患者及時了解新措施、嘗試新服務,也要快捷直享,把指南寫明白、流程講清楚,推動“一站式”“一鍵達”等服務,讓惠民服務更加可感可及。
從健康出發,“一號管三天”開出了“好處方”。以此為契機,一針一線織密一張健康網,打通便民就醫“最后一米”,讓群眾健康更有“醫”靠,必將使民生福祉更有溫度、幸福生活更具質感。
(編輯: 吳嘉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