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跨越千年的約定,在2025年十五運盛事舉辦之年再度開啟。千年城脈,八景流芳,始于宋代的“羊城八景”評選再續千年之約,自今年4月正式啟動2025年“羊城八景”評選活動以來,經過兩個月的社會征集,共收到全市11個區遴選推薦景區(點)66個,自薦景點4個。
6月25日到6月30日,在廣州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官方網站,羊城晚報羊城派客戶端、廣州日報新花城客戶端,以及“廣州政府網”“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廣州日報”“羊城晚報”“愛游廣州”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渠道,將發起全球投票,期待廣大市民游客來參與!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陳薇薇
候選名單中融合型美景涌現
廣州歷史悠久、美景眾多,千年商都、嶺南文化中心等璀璨名片成為廣州城市發展的完美注解,“一城二都三中心”的發展目標又正在助力廣州加快建設世界旅游目的地。如今,當城市發展日新月異,哪些景點可以占據2025年“廣州城市封面”,它們又將如何展現廣州城的發展脈搏和時代精神?距離今年8月1日這個最新答案的揭曉日期,已經越來越近。
目前,經11個區精挑細選,最終遴選推薦了2025年“羊城八景”評選活動66個候選景區(點)。其中,越秀區8個、海珠區2個、荔灣區4個、天河區5個、白云區8個、黃埔區8個、花都區8個、番禺區8個、南沙區2個、從化區5個、增城區8個。此外,還包括越秀區花城文學院、天河區廣州圖書館、白云區廣州神農草堂中醫藥博物館、花都區香草世界4個自薦景點。
據悉,早期的“羊城八景”評選往往是單個景點獲評,猶如顆顆珍珠展現各自的璀璨光華。而今,時代在發展,許多景點已非景點本身,而是由點發散成一個個街區、片區、路線,體現出城市發展的過程中城市共融共生的特色。因此,從這些候選名單中,可以發現有許多“融合式”名單,即用一個地理概念或是文化概念,融合出多個景觀,更大程度地展現羊城八景的廣度、深度、闊度。
鎮海樓是廣州傳統地標。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楊耀燁攝
對此,廣州城市形象品牌顧問孫不熟認為,“羊城八景”評選是自古以來延續下來的歷史傳統,再評“羊城八景”,體現了這座城市對歷史傳統的傳承,尤其可為宣傳廣州城市形象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對于外地游客來說,來到廣州需要有一份直接的攻略,而‘羊城八景’就是這份旅游攻略!”他認為,距離2011年的“羊城八景評選”已經過去14年,隨著城市風貌、產業結構等的刷新,此次評選應當更加反映時代特征、時代風貌,才能歷久彌新,反映時代特征。
融合美景 自成一派
越秀區
“千年城脈”“光塔帆影”
荔灣區
“古祠流芳”“鵝潭新韻”
天河區
“廣州會客廳”“潮匯天河”
白云區
“云山疊翠”“湖畔智谷”
黃埔區
“蘿崗雪韻”“軍校韶光”
花都區
“九龍嶼境”“花城飛雪”
番禺區
“寶墨生輝”“歡樂長隆”
南沙區
“海天圣境”“觀海聽濤”
……
融合美景,從名字就可自然聯想所指代的美景及特色,極具韻味、朗朗上口。與此同時,每一個候選景區(點)也都自成一派,許多都適合一站式游玩與體驗,也符合當下深度休閑游的趨勢。
新版“羊城八景”喜迎十五運
今年恰逢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舉辦的盛事之年,2025年“羊城八景”評選的舉辦恰逢其時。
在談及此次“羊城八景”的評選特色時,華南城市研究會常務副會長、粵港澳大灣區創新智庫常務副主席姚育賓認為,本次“羊城八景”評選具有新時代精神以及開拓創新的非凡意義:“廣州擁有2200多年的悠久歷史,這個歷經千年、跨越時空的強大文化IP,是當下城市文化符號的升華,展現出雄厚歷史文化底蘊和銳意進取時代精神的融合共生。”他也注意到,改革開放之后,廣州分別于1986年、2002年、2011年舉辦過三次“羊城八景”評選,從時間上來看,恰巧跟廣州舉辦的1987年六運會、2001年九運會、2010年亞運會幾乎高度重疊:“由此可見,廣州善于把文化歷史、旅游景點跟體育盛會有機結合,借助盛大賽事提升戰略規劃,拓展發展格局,完善城市建設。而今年的評選正好即將迎來十五運會,作為中國首次由粵港澳聯合舉辦的全運會,此次評選更能挖掘廣州包容開放的歷史文化內核,彰顯城市的未來戰略定位,助力打造世界級灣區核心城市。”
結果8月1日揭曉
乘十五運會東風、集媒體之力、發文化之聲、聚市民之意,2025年“羊城八景”評選活動將通過“線上投票+市民參與+專家評審”的方式,評選出新時代新廣州的“羊城八景”,6月25日12:00開始,市民游客可在各渠道上為自己心目中的“羊城八景”投票,每人每天限投3次,每人每天一共可以投24票,投票時間截至6月30日24:00。
“2025年羊城八景評選作為移動互聯網流量時代的首次嘗試,整個評選過程除了以往政府指導、專家推薦、市民參與之外,更是融合了算法、大模型等技術特征,通過視頻、直播、圖文多種形式,極大提高參選景區曝光度,依托全網參與、融媒體傳播和景區聯袂組團諸多方式,突出算法賦能、流量重構、空間重組創新性變革,展現了與時俱進的時代特色與文化深度。”姚育賓表示,在各大社交平臺上頻頻刷屏的永慶坊+粵劇藝術博物館、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沙面碼頭、廣州塔+海心橋、天后宮+郵輪母港、南海神廟+扶胥古港+海事博物館等諸多景點也打破局限,聯動發力,可吸引“爆款景點”的算法加持,廣大市民通過參與全球投票活動,為大模型提供內容支持,從而激發流量、呈現幾何級增長速度。
夏日的南沙濕地是賞荷好去處。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蘇俊杰 通訊員南宣攝
此次評選還特別邀請、組建了“超豪華”的顧問組、評審組專家,他們來自文化、文藝、歷史、經濟、高校、文旅協會等多個領域,接下來將展開11個區的線路實地調研并進行專家評審。7月中旬將舉行“羊城八景”終審座談會,根據評分情況公布評審結果,請評審專家們審議,再綜合網絡投票得分,最終得出“羊城八景”的名單,并在廣州日報、羊城晚報等媒體平臺進行公示,8月1日將最終揭曉2025年“羊城八景”名單。屆時,這些呈現當代城市精神迭代升級、以地標敘事進行詩意表達的全新“羊城八景”,將璀璨亮相。
顧問、評審聲音
劉斯奮:以主人翁姿態選出新“羊城八景”
重評“羊城八景”是為這座飛速發展的城市“定格”新時代名片的關鍵一步。“羊城八景”的評選早已超越了單純的風景名勝遴選,而是對廣州在不同歷史時期最具代表性的自然與人文精華的凝練概括。“羊城八景”要讓人們對這個城市有一個立體的觀感,應該兼顧人文、歷史以及現狀,既要有文化和傳統,也要體現現代化。具體來說,在空間橫軸上,需兼顧城市不同區域的代表性景觀,體現地域布局的均衡性;在時間縱軸上,應形成一條清晰的文化脈絡,既能回溯歷史深處的經典印記,又能彰顯當下發展的輝煌成就。
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是熱門打卡地。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吳子良攝
隨著城市的飛速發展,景觀風貌變化巨大,唯有與時俱進的評選,才能準確反映廣州在新時代的新發展、新進步、新面貌。此次評選,我特別看重市民的參與度。市民是城市的主人。回想2011年評選時,正是廣泛的市民投票,讓廣州塔、科學城等新地標脫穎而出,真實反映了城市的發展脈搏。我也呼吁廣大市民群眾踴躍參與本次評選活動,以主人翁的姿態,為廣州選出最能體現城市精神與市民生活風貌的“羊城八景”。
廣州塔夜景美麗大氣。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蘇俊杰攝
景點命名是一門需要反復推敲、精心雕琢的大學問。好的景點名稱應富有詩意和畫面感,避免生硬口號化,同時要蘊含文化底蘊。我將與顧問組成員一道,發揮文學智慧,提煉出既能準確傳達景觀特色,又具有美感和傳播力的名字。這些名字最終也要能經得起市民的品評和時間的檢驗,成為傳之久遠的城市名片。
周建平:產業首次作為獨立評價標準
與2011年側重亞運會后城市面貌更新不同,今年的評選更強調城市的產業科技發展與文化創新活力。2025年“羊城八景”將從歷史人文之韻(20分)、生態自然之美(15分)、時代發展之新(25分)、產業集聚之力(20分)、公眾喜愛度(20分)五個維度進行評審。其中,“時代發展之新”與“產業集聚之力”的分數合計占比高達45%,這是首次將產業作為獨立評價標準,是一個顯著信號,清晰指向廣州“堅持產業第一、制造業立市”的戰略方向。
天河城是潮人匯聚的地方。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蘇俊杰攝
此次評選活動雖然生態維度權重略有下調,但也更強調生態效益轉化。歷史人文景觀的評價則從單純的建筑保護升級為更注重活化利用,公眾參與機制也迎來創新升級,在大眾投票的基礎上,增加了“全球征集羊城八景印象故事”等互動形式,深入踐行人民城市理念。
通過對比2011年與2025年的評選標準可以清晰看到此次評選權重調整,本質上反映了廣州城市發展重點的轉變:突出產業維度,展現城市的創新實力與產業競爭力;深化文化表達,提升城市的文化影響力;強化全域視角,增強其作為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的輻射帶動作用。今年“羊城八景”的評選,將成為解碼廣州城市發展新坐標的重要參照系。
我認為,2025年“羊城八景”,應能立體呈現廣州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評選只是第一步,后續工作至關重要,即要推動“羊城八景”從靜態名單“活”起來,并融入生活:通過豐富闡釋手段,講好“羊城八景”故事;創新傳播范式,擴大影響力;加強利用,賦能文旅發展。
寶墨園時常舉行文化活動。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高鶴濤攝
總之,“羊城八景”不僅僅是八處景點的名單,而是融入城市肌理、市民生活和文化產業發展的動態文化符號,要使其真正成為廣州閃亮的“文化金名片”和市民自豪的“文化認同點”。
顧問組
劉斯奮 廣東省委宣傳部原副部長、廣東省文聯原主席、茅盾文學獎獲得者、廣東畫院原院長、2011年“羊城八景”評審團成員
李勁堃 廣東省文聯主席、廣東省美術家協會主席、廣州美術學院院長、嶺南畫派紀念館館長
楊 克 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中國詩歌學會會長,一級作家。
許鴻飛 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曾應楓 民俗專家,一級作家,歷任廣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廣東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
易西兵 廣州市博物館協會秘書長、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館長,文博研究館員
曾小敏 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粵劇院院長,一級演員,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廣東省戲劇家協會主席,廣東省文聯專職副主席、廣東文旅推廣大使
蔣述卓 暨南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顧問,廣東省文史研究館館員
羅 奇 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美術館)院長
羅 麗 廣州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副院長、一級編劇
林凱彬 廣州粵劇院黨總支書記、董事長
陳春聲 中山大學原黨委書記、《廣州大典》學術委員會主任
支庭榮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黨委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
劉曉春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廣東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廣東省文聯兼職副主席,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教授
劉平云 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會徽及吉祥物設計團隊負責人、北京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設計總執行、廣州美術學院視覺藝術設計學院副院長
評審組
周建平 中國晚報協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廣東省文化學會會長、省政府參事室特約研究員
謝有順 廣東省作協主席、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
何繼青 廣東省作家協會原副主席、廣州市委宣傳部原副部長、2010年廣州亞組委慶典和文化活動部部長
梁鳳蓮 廣東省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研究員(專技二級),一級作家
魯曉昆 廣東省游戲產業協會執行會長、廣州國際會議展覽業協會副會長、廣東光合作用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
羅 韜 媒體人、文化學者
饒原生 知名廣府文化學者,廣州大學廣州發展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廣州民俗文化研究所所長
陳 實 廣東省社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廣東省現代文化研究會創辦人、榮譽會長
彭 澎 廣東省體制改革研究會執行會長、廣州市博士科技創新研究會會長、廣州市社科院研究員
王美怡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廣州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陳小奇 著名詞曲作家、音樂制作人,中國音樂家協會流行音樂學會常務副主席、廣東省流行音樂協會終身名譽主席
羅 洪 廣州市音樂家協會主席、聲樂教育家、男低音歌唱家
倪惠英 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中國戲曲表演學會副會長、廣東粵劇促進會會長,廣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原專職副主席
李建軍 廣州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
陸 琦 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建筑學、風景園林教授
陳 平 暨南大學文化遺產創意產業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傳統手工藝傳承與創新教席首席主持
謝寶劍 暨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導,暨南大學特區港澳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廣東省省情專家、廣東省發改委戰略專家庫專家、廣州市重大行政決策咨詢專家
鐘智錦 中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教授
張立建 華南師范大學旅游管理學院副教授
羅 勇 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粵港澳大灣區信息咨詢中心特聘專家
李 青 廣州園林建筑規劃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原總經理、院長
熊正元 廣州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資深總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曾任廣州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黨委書記、董事長
鐘朝暉 廣州市夜間經濟發展聯合會會長、天河路商會副會長、天河商業價值創新院執行院長
凱 風 華南城市研究會副會長、國民經略創始人
孫不熟 自媒體《城市戰爭》創始人、廣州城市形象品牌顧問
姚育賓 華南城市研究會常務副會長、粵港澳大灣區創新智庫常務副主席、廣州自媒體協會理事長、影響力智庫主理人
肖立斌 廣州旅游協會兼廣州市文化娛樂業協會秘書長
鄒義榮 廣州市景協旅游發展中心主任
許林楚 廣州市導游協會會長
戚興華 廣州市鄉村文旅發展聯合會會長
五個評審維度
歷史人文之韻(20分)
生態自然之美(15分)
時代發展之新(25分)產業集聚之力(20分)
公眾喜愛度(20分)
掃二維碼投票。投票時間:6月25日12:00至6月30日24:00
(編輯: 廣州網 龍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