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日報評論員 庹亞男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商務部、金融監管總局、中國證監會等六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擴大消費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從支持增強消費能力、擴大消費領域金融供給、挖掘釋放居民消費潛力、促進提升消費供給效能、優化消費環境和政策支撐保障等六個方面提出19項重點舉措。(6月25日新華網)
消費之重,無須贅言。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政策密集開花,多維度激發市場活力,燃爆消費熱情。作為現代經濟的血脈,金融是提振消費的重要抓手——“國補”疊加分期免息,消費品以舊換新優惠多;一鍵申請,消費貸款秒到賬;信用卡買單,餐費可打折……金融“活水”源源不斷,既可讓消費者“敢消費、能消費”,又能釋放乘數效應,撬動經濟循環。可以說,金融支持提振消費不僅是短期穩增長的手段,更是推動內需擴容和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性支撐。
回顧去年9月,我國推出的一攬子增量政策中,金融政策“組合拳”持續發力,提振了市場信心,為經濟平穩增長提供了動能。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強調,要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適時降準降息,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4月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也明確提出,創設新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設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重點支持科技創新、擴大消費、穩定外貿等。當前,我國經濟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盡管經濟總體保持恢復態勢,但消費增長動能仍需加強,居民消費信心有待進一步提升。此時以金融“活水”精準激發消費活力,對于穩定市場預期、促進經濟增長、保障改善民生至關重要。
作為繼《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和《關于發展消費金融助力提振消費的通知》之后出臺的重要文件,《意見》聚焦商品、服務、新型消費三大重點領域,通過信貸、債券、股權融資等多元化金融工具組合拳,為釋放消費增長潛能提供全方位金融支撐。這份指向明確、干貨滿滿的《意見》,既著眼于短期消費復蘇,也致力于通過金融創新引領消費結構升級,為提振市場信心、暢通經濟循環描繪了清晰的金融路線圖。
金融賦能消費,其核心并非鼓勵消費者“透支未來”,而是通過精準識別需求,優化金融產品設計,有效降低消費門檻,拓展服務覆蓋面,讓更多人“能消費、敢消費、愿消費”。當前,在政策推動下,耐用品消費已處于較高水平,而服務消費發展空間廣闊。2024年我國居民服務消費占GDP比重約為18%,而部分發達國家一般在40%以上,反映出我國服務消費巨大的市場潛力。《意見》明確增加對批發零售、餐飲住宿、家政服務、養老托育等基礎性服務領域經營主體的融資支持等,各地當圍繞重點領域,完善服務支撐,激發市場活力。比如,針對育兒、養老領域的難題,開發“保險+信貸”產品,托舉“一老一小”;通過“真金白銀”支持中小企業創新。當金融資源精準滴灌到供給端,自然能促進“供給‘上新’,需求釋放”的良性循環。
貴在精準,重在實效。當金融的“精準滴灌”潤澤消費沃土,必將有力推動經濟內生動能的增強,為中國經濟行穩致遠提供更堅實的支撐。
(編輯: 吳嘉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