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國內首個人工智能大模型應用示范區的海珠區,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陳憂子 攝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何穎思、丁雄
在廣州一康醫療設備實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一康醫療”)的實驗室里,工程師正反復調試著智能康復機器人的動作精度。這些融合中醫理論與現代運動康復的創新設備,歷經18000多次打磨與2000個臨床案例驗證,已成功幫助眾多國內外中風患者重獲行走能力。“我們正通過南沙貿促平臺連接全球代理商,”一康醫療總經理邢金秋手持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證書說,“土耳其、俄羅斯的醫院已開始示范應用。”
一康醫療是廣州中小企業攀登產業高峰的縮影。作為首批國家制造業新型技術改造試點城市、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試點城市,廣州投入市級財政資金30多億元支持企業實施“鏈式”改造、“四化”改造等工作,累計打造了3家全球“燈塔工廠”、10家國家級智能制造工廠。
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廣州民營經濟增加值達3279.4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攀升至43.5%,創五年新高。全市354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6394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超萬家創新型中小企業正構建起“金字塔”式創新梯隊,驅動廣州這座千年商都加速轉型。
“向新”而行 鍛造新質生產力引擎
走進廣州通則康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5G實驗室,技術團隊正在測試新一代CPE設備的極限性能。“雙模自動切換技術是核心競爭力,”項目申報經理劉偉華展示著80件發明專利證書,“當有線網絡中斷,設備可自動探測并無縫切換至5G網絡;當有線網絡恢復后,設備又能自動回切至有線寬帶,網絡連接切換‘零感知’。”這項創新解決了許多用戶對網絡穩定性需求高但傳統專線部署成本高的痛點,讓企業產品遠銷全球100多國,年出口量超300萬臺。
當下,廣州中小企業的“向新”實踐正重塑產業版圖:全市3家全球“燈塔工廠”引領轉型,420家企業完成“四化”診斷,噴墨打印OLED折疊屏、海洋溫差能發電等尖端技術取得突破;海珠區建設國內首個人工智能大模型應用示范區,21個備案大模型賦能產業,廣州AI公共算力中心躋身國家級開放平臺;廣深佛惠莞中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3000億級產業集群達6個;樹根互聯等3家國家級工業互聯網平臺,紡織服裝等15個特色產業平臺構建“產業互聯網+產業鏈群”新生態。
“近三年公司研發投入年增18%,”廣州卓遠虛擬現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姜軍毅在企業展廳介紹。面對行業“內容匱乏”痛點,企業開發超1000部作品,不僅推出自研IP,還積極利用奧特曼、葉羅麗等全球優秀IP形成全年齡化沉浸體驗內容矩陣,推動VR設備從商場走向家庭。“未來將推出家用版,用戶購買家用VR設備后,每月支付一定費用即可解鎖新內容,實現‘硬件+內容’的組合消費。”
全鏈條支持 助力“小巨人”行穩致遠
中小企業在專精特新“攀高”的征程上,廣州給予全鏈條支持。廣州分層建立“小巨人”培育庫,加快出臺《廣州市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壯大若干措施(2025—2027年)》,引導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印發實施特色工藝半導體、生物醫藥、生物制造、新型儲能、互聯網軟件等一系列產業政策,加快產業培育。
另一方面,廣州進一步改善融資環境,讓資本活水精準滴灌創新火種。廣州充分發揮政府產業引導基金作用,帶動社會資本加大對新質生產力的投資力度。截至3月31日,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發展基金累計出資設立30只子基金。子基金已投資175個項目,累計投資金額97.20億元。除此之外,廣州還構建多層次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撬動國家擔保基金支持小微企業,截至2025年3月,廣州累計為超1.5萬家中小微企業、專精特新企業提供超過400億元的擔保支持與服務。
創新要素匯聚轉化為廣州中小企業的競爭力。億航智能成為全球首家四證齊全的電動垂起飛行器企業,小鵬匯天建設全球首個飛行汽車量產工廠。“廣州造”中科宇航運載火箭完成5次發射,文遠知行、小馬智行分列全球自動駕駛上市企業第一股。
不定期舉辦的“企業會客廳”座無虛席,中小企業暢談數字化轉型、融資、供需對接痛點;12345熱線智能坐席實時解答政策疑問;206家中小企業服務站每年舉辦超千場活動——這張服務網絡正托舉企業揚帆出海。
“廣聚群鏈·灣區啟航”供需對接系列活動,已促成智能網聯汽車、航空航天等領域產學研合作。“揚帆起航——探尋企業出海之路”等專題培訓和交流活動,匯聚法律、學術、企業專家,為出海企業繪制風險地圖。
除了政策助力企業發展,廣州的人才引力也不容小覷。《廣州市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條例》明確對高層次人才提供住房、子女入學等便利。南沙區“國際化人才特區9條”給予團隊最高1億元獎勵,青年人才生活補貼達30萬元。這種“人才—創新—產業”的正向循環,助力企業加速發展。
2025年一季度廣州民營經濟增加值達3279.4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攀升至43.5%,創五年新高。這43.5%背后,是政策與市場的交響。354家國家級“小巨人”企業如同354顆火種,持續釋放高質量發展新動能。這片改革熱土上,每一次攀高向新都在構筑廣州面向未來的底氣。
(編輯: 廣州網 龍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