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群眾的需要作為作風建設的第一需求,廣州將辦好“民生微實事”作為學習教育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載體,筑牢作風建設根基。
群眾的“心上事”,就是全市黨員干部的“上心事”。今年3月以來,全市共征集年度民生微實事項目2.82萬個。利民之事,絲發(fā)必興。不因事煩而畏難、不因事微而不為,就能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難事辦妥。為此要——
廣開問策之門。各級領導干部要用好“四不兩直”“四下基層”,以調(diào)研、入戶“雙問策”,納民意、匯民智;“兩代表一委員”要用活進站與亮碼“雙問計”,當好傳聲筒、架起連心橋;網(wǎng)格員必須堅持摸排與議事“雙問需”,丈量民情、回應民聲……依靠群眾找準痛點、開對藥方,才能把腳下“泥點子”變?yōu)榉铡敖瘘c子”。
常開解憂之門。從全齡段社區(qū)居民微需求入手,細化服務顆粒度;從城市肌體的細微處考量,為人居環(huán)境細梳妝;從人文教育“微根系”著力,促進全齡成長;從巧解“千家結”著眼,把百姓煩心事辦成貼心事。務必下沉資源、靶向發(fā)力,精準匹配服務,助力人與城雙向奔赴、彼此成就。
善開納諫之門。作風建設成效如何,群眾看得最清、感受最實。深入民生工程一線,“民微觀察團”把打分權交到群眾手中;用活“民情回音壁”,落實就近監(jiān)督、就近建議;充實“民情數(shù)據(jù)庫”,解開民情熱力密碼,持續(xù)用“擔當指數(shù)”提升滿意指數(shù)。
緊盯群眾急難愁盼,作于細、行于實,銖積寸累、日就月將,必將使發(fā)展更有溫度、幸福更有質(zhì)感。 (廣州日報評論員 楊博)
(編輯: 吳嘉祺)